归太仆祠堂歌

千古文章叹薪积,腐迁班掾争辟易。
倔强简傲岂无才,欧柳曾王中绳尺。
百馀年来归震川,遗经自抱荒江边。
琅琊济南互支拄,馀子碌碌纷眼前。
甫里先生是吾师,论文得失寸心知。
披榛逆旅扪遗迹,瓣香遥掷傍人嗤。
此事微茫已十载,瓦砾霜浓犹不改。
黄州学士今最贤,建植华堂发深慨。
雪滩钓叟持相闻,意气难随宿草堙。
请看奇士侯芭识,那可悠悠与俗论。
太息风烟回钜鹿,绝巘茅斋蔽荒竹。
寂寞娄江一片云,年年飞傍太行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归太仆祠堂歌》是一首由清代诗人徐釚创作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徐釚,字白出发,号香圃,是清朝时期的诗人和词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婉约多姿而著称,尤其擅长于词的创作。他的生平事迹在后世也颇受关注,如史馆称大作手、赋性萧闲等,这些都反映了他在当时文化界的卓越地位。
  2. 诗歌原文与赏析
  • 《归太仆祠堂歌》中“千古文章叹薪积,腐迁班掾争辟易”两句,揭示了文人墨客对于经典作品的推崇与坚守。他们视自己的作品为传世之宝,即使历经沧桑,也绝不放弃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精神。
  • “倔强简傲岂无才,欧柳曾王中绳尺。”这表达了徐釚对文学才华与道德品质的高度赞扬。他认为,真正的文学家应该具备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这样才能在其作品中体现出卓越的艺术成就。
  • 通过“百馀年来归震川,遗经自抱荒江边”可以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坚持的氛围。徐釚似乎在表达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时代变迁的无奈感怀。
  • 结尾的“甫里先生是吾师,论文得失寸心知”,则体现了徐釚对于学问的严谨态度。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和提升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真知灼见的境界。

通过对《归太仆祠堂歌》的详细解读,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位清代诗人的文学成就,也能够深刻领会到他对传统文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