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 幽恨

帘外雨狂风骤。幽恨浓于春酒。有泪不教弹,尽把罗衫湿透。
消瘦。消瘦。那个人儿知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如梦令 · 幽恨》是清代文人徐釚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内心的幽怨和对往事的回忆。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徐釚(1632年—1708年),字电发,号拙存、虹亭、枫江渔父,江南吴江人。他监生出身,后被康熙十八年召集试博学鸿儒,并授检讨一职。
  2. 创作背景:《如梦令 · 幽恨》的创作背景与徐釚个人的遭遇密切相关。据传,他在仕途中遭遇挫折,生活陷入困境,这种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这首词反映了他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伤。
  3. 词作原文
    幽梦匆匆破后。
    妆粉乱痕沾袖。
    遥想酒醒来,
    无奈玉销花瘦。
    回首,回首,
    绕岸夕阳疏柳。
  4. 艺术特色:该词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色:
  • 情感细腻:词中的“玉销花瘦”四字形象地表达了词人的忧伤与无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幽怨和对往事的追忆。
  • 意象鲜明:词中的“幽梦”、“夕阳”、“疏柳”等意象,都为整首词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词句,还深化了词意,使得读者能够在心中勾勒出词人的情感世界。
  • 语言优美:徐釚的词语言清丽雅淡,富有韵味。整首词用词精炼,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 赏析与评论
  •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如梦令 · 幽恨》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其独特的意境和深情的表达方式,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历史地位:该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样不可忽视。它不仅是徐釚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清代词坛上的重要作品之一。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如梦令 · 幽恨》是一幅精美的文学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无论是从艺术手法还是情感表达来看,该词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