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卫公待渡图

太原公子方隶军,药师却渡黄河津。津头萧萧风雪暮,亦是寻常行路人。
惊龙怒虎易形似,难画英雄当此际。常山太华隐欲动,千尺光芒垂至地。
短衣长剑奇仿佛,妙处胸中如有物。赤云敢击天子气,黄金待铸通侯骨。
呜呼丈夫古来抱奇诡,宛转几人岩下死!射钩倘恶晋公子,骅骝又死盐车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李卫公待渡图》是清代诗人李锴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以下将进行详细解读:

  1. 诗歌原文
  • 太原公子方隶军,药师却渡黄河津。
    这句诗描绘的是太原一位公子正在军队中任职,而在药师渡过黄河的场景。这里的“药师”可能指的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的助手,而“渡河津”则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人物的命运。
  • 津头萧萧风雪暮,亦是寻常行路人。
    这句诗描述了渡口在风雪中的宁静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即使是平凡的过客也能感受到那份宁静之美。
  • 惊龙怒虎易形似,难画英雄当此际。
    这里用“惊龙怒虎”比喻英雄人物,形容他们如同龙和虎一般难以刻画,强调了英雄形象的复杂性和艺术表达的挑战性。
  • 常山太华隐欲动,千尺光芒垂至地。
    这句诗描绘了常山和太华两座山的雄伟气势,它们仿佛要跃出画面,展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 短衣长剑奇仿佛,妙处胸中如有物。
    诗人通过“短衣长剑”的形象描绘,表达了对英雄气概的理解,认为这种气概并非轻易能够模仿出来,而是需要深刻理解和体会。
  • 赤云敢击天子气,黄金待铸通侯骨。
    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英雄的崇高地位和不朽价值,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就像赤云一样直击皇帝的灵魂,而他们的功绩也值得用黄金来铭记。
  1. 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和颂扬。诗人通过对英雄气概的描绘,表达了对英勇无畏、坚持正义的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
  • 艺术手法
    李锴在创作《题李卫公待渡图》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如将渡口的风雪比作英雄的坚毅,将常山和太华比作英雄的力量。这些形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 语言风格
    李锴的语言简洁而有力,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深度。他的语言风格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追求。
  • 历史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背景是清朝,这是一个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寄托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1. 作者介绍
  • 李锴
    李锴(1686年-1755年),字铁君,号鷹青,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的诗作以古奥峭削著称,自成一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锴不仅在诗歌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参与了《陕西通志》的编纂工作,为研究陕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生平事迹
    李锴生于辽东铁岭(今属辽宁),后迁居陕西朝邑。他的一生经历了从青年到晚年的转变,其间经历了政治的风云变幻和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然而,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都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追求和热爱,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 文学成就
    李锴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在诗歌创作中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他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在形式上也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锴的诗歌作品被后人传诵不衰,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题李卫公待渡图》不仅是一首描绘英雄气概、赞颂古人的诗歌,更是李锴个人情感、理想和时代背景的艺术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