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宝藏寺

峥嵘楼阁俯层峦,才入间庭眼觉宽。
几日东风犹料峭,一年春事已阑珊。
云移塔影当窗见,松撼涛声作雨寒。
多谢老僧分芋意,此生无梦到金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晏贻琮的《游宝藏寺》是一首充满自然景观与禅宗意韵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游宝藏寺》的作者是清代诗人,他的生平及创作时间不详,只知道他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时代,其诗歌作品多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 诗歌特色:晏贻琮的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著称,他的诗作往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在《游宝藏寺》中,这种特点得以充分体现。
  1. 作品原文
  • 诗句原文:峥嵘楼阁俯层峦,才入闲庭眼觉宽。几日东风犹料峭,一年春事已阑珊。云移塔影当窗见,松撼涛声作雨寒。多谢老僧分芋意,此生无梦到金銮。
  • 翻译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每一句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风景画,让人仿佛亲临其境。诗中的“峥嵘楼阁”、“闲庭”等词汇,不仅描绘了宝藏寺的建筑之美,还透露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此外,“云移”、“松撼”等动词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一句则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1. 创作背景
  • 虽然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但考虑到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禅宗思想,可以推断它是在清朝中期创作的。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相对自由,有机会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的美。同时,这个时期也是禅宗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对禅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试图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禅宗的理解和个人的思考。
  1. 名家点评
  • 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游宝藏寺》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文学作品。它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 思想深度:从思想深度来看,《游宝藏寺》揭示了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丽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智慧,而非外界的物质诱惑。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升华。
  1. 轶事典故
  • 历史背景:据史书记载,明朝宣德十年 (1435年),陕西总兵王贵曾修建过宝藏寺的玉华灌顶、双涧浣心等建筑。这些建筑的建设为宝藏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明宣德年间,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兴盛,宝藏寺也逐渐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
  • 宗教影响:宝藏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它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创作诗歌。这些诗歌不仅是对宝藏寺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佛法的领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通过对《游宝藏寺》的深入了解,不难发现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作品原文、整体翻译、词句注释以及白话译文等方面的介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