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白燕

莫讶红襟,此日重逢,相看已非。笑主人帘箔,换来银蒜,旧家门巷,褪了乌衣。柳絮池塘,梨花院落,飞入丛中影欲迷。穿花去,共寻芳蝴蝶,到处相依。
水晶怎卷风微。问何处、衔泥带月归。喜拖馀半颈,玉钗绰约,舞残双剪,雪羽差池。夕照都沉,粉墙不隔,休向佳人鬓上飞。喃喃语,与雪衣娘子,共话依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沁园春·白燕》是清朝诗人殷秉玑的作品,而非白朴。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殷秉玑,字子章,号秋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风景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诗歌原文:《沁园春·白燕》全文如下:“莫讶红襟,此日重逢,相看已非。笑主人帘箔,换来银蒜,旧家门巷,褪了乌衣。柳絮池塘,梨花院落,飞入丛中影欲迷。”这首词描绘了一对燕子在春天里再次相聚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春天的气息。
  3. 诗词鉴赏:在鉴赏这首词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词的开头“莫讶红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燕子的红襟与主人家的银蒜进行对比,展现了一种温馨而又略带戏谑的氛围;接着,“笑主人帘箔”,表达了燕子对于主人家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暗含了燕子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然后,词中的“飞入丛中影欲迷”描绘了燕子飞舞的姿态,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最后,结尾部分“柳絮池塘,梨花院落,飞入丛中影欲迷”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使整首词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4. 创作背景:殷秉玑的这首《沁园春·白燕》创作于清朝时期,具体年份不详。根据词中的内容和风格,可以推断出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词作。在当时,春天是一个重要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因此,作者选择在这个季节创作这首词,旨在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5. 艺术特色:殷秉玑的《沁园春·白燕》在艺术上有几个鲜明的特色。首先,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而深刻;其次,他在语言运用上讲究音韵和节奏,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最后,他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描绘,使得整首词的画面感非常强烈。这些特点使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受到了后世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在欣赏完《沁园春·白燕》后,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学习:

  1. 了解历史背景:在阅读任何文学作品时,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增加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学习艺术技巧:除了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外,还可以学习诗歌的艺术技巧,如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参与文学活动: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参加一些文学沙龙或讨论会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与其他读者一起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见解和感受,也可以听到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沁园春·白燕》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词作。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