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夕阳

看一角高楼红晕。望断遥天,画栏偷凭。柳外长虹,艳魂早已化秋冷。落花三径。吹不去春风影。万古此茫茫,算多少英华消尽。
重认。已孤村不见,只见远山明净。几番雨过,又小小新蟾相映。最愁是、一纤匆匆,共荒渡、片帆刚趁。正鸦背归来,馀恨人间犹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亭怨慢·夕阳》赏析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长亭怨慢·夕阳》作为宋末元初词人王沂孙的作品,以其深沉的哀愁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词史上的一个亮点。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它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理解宋代词坛以及更广泛中国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王沂孙在创作此词时,正值国事动荡、个人命运多舛之际。通过对“重过中庵故园”情景的回忆与感慨,词人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悲叹。上片写欢聚之时的欢乐与离别时的忧伤,下片则通过设想友人忘记故园、远至天涯的情景,隐含了作者对于友情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词的结尾,“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不仅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壮阔背景,也反映了作者心境的孤寂和对未来的迷茫。这种由盛转衰的描写手法,体现了词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理变化,同时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时代感。

《长亭怨慢·夕阳》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精巧的语言运用和丰富的情感层次。它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在欣赏这首作品时,我们不仅能体会到词人的情感世界,还能从中感悟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通过对《长亭怨慢·夕阳》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宋词的魅力,还能深入地探讨古代文人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这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使得《长亭怨慢·夕阳》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