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土高宜植棉,久雨草长青铺毡。
田家妇女停织作,趁晴尽出芸中田。
田在草间草没踝,赤日行天烈于火。
手不停锄汗满襟,面目都化城中黔。
暮归惊闻啼彻户,呱呱待哺儿饥苦。
哺儿更虑奉姑迟,急入厨中煮粥麋。
弥月劳劳心力计,棉高渐见花铃缀。
悬耜惟思弄机杼,谁知及早完秋税。
棉田薙草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棉田薙草行》是一部清代的文学作品。下面将从作品内容、作者介绍、艺术特色及文学影响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作品内容:《棉田薙草行》是一首描绘农民生活和自然景观的诗歌,反映了当时农民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辛勤劳作的情景。诗中详细描述了东乡土高宜种植棉花的场景,以及农民们在雨后阳光下继续耕作的艰辛。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诗人展现了农民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及其生活的不易。
作者介绍:桂心堂,作为《棉田薙草行》的作者,其生平事迹不详。然而,从诗作的风格来看,可以推测桂心堂可能是一位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诗人。他的这种关注可能来源于他个人的亲身经历或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理解。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其对细节的精确捕捉和情感的真挚表达上。通过对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具体场景描写,如“手不停锄汗满襟,面目都化城中黔”,不仅展现了农民的辛劳,更通过这些细节传达了他们对土地深深的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反映出农民在自然与人类之间挣扎的生存状态。
文学影响:《棉田薙草行》作为清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以其真实而细腻的描述吸引了读者,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农民的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其次,该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为其赢得了一定的赞誉和研究价值,成为研究清代社会风俗和农民生活的重要文献之一。
《棉田薙草行》不仅是一篇反映农民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诗篇,也是一部具有深刻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而坚韧的农民形象,展示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