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盥众绿,草木浮清光。
空明见湖面,平堤白泱泱。
渔湾一舠出,落叶摇潇湘。
晚烟起村舍,流水穿僧廊。
炎节有代谢,物态岂能常。
元蝉声忽幽,一丝写清商。
华鲸数催暝,松杪收颓阳。
冥搜亭上立,风洒薜衣凉。
雨后登南山亭
介绍
《雨后登南山亭》是清代诗人桑调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雨过后,登上南山亭所见到的美景。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文字,将读者引入一个宁静而又清新的自然世界。
诗的全文如下:
秋雨盥众绿,草木浮清光。
空明见湖面,平堤白泱泱。
渔湾一舠出,落叶摇潇湘。
晚烟起村舍,流水穿僧廊。
炎节有代谢,物态岂能常。
首联“秋雨盥众绿,草木浮清光”,直接开篇便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了一幅秋雨后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画面。草木沐浴在秋雨之后,显得更加生机盎然,充满了清新的空气和明亮的光辉。这里的“盥”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秋雨的滋润作用,也暗示了自然界经过雨水洗刷后焕然一新的状态。
颔联“空明见湖面,平堤白泱泱”,进一步描绘了湖水的明净与堤坝的广阔。湖水在秋雨后的阳光照射下,水面波光粼粼,映射出天空的蓝色和云彩的影子。而平缓的堤坝上,积水成河,反射着天空的倒影,呈现出一片洁白无瑕的景象。这里的“空明”二字,既形容了水面的清澈透明,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澄明和超脱。
颈联“渔湾一舠出,落叶摇潇湘”,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绘秋天的气息。渔船在宁静的湖面上缓缓划过,激起层层涟漪;而岸边的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秋的讯息。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也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迭、时间流逝的感慨。
尾联“晚烟起村舍,流水穿僧廊”,则转换了视角,从乡村到寺院,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场景。村庄中的炊烟袅袅升起,与周围的树木、房屋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祥和的氛围。而远处的寺院中,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寺庙的轮廓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最后一句“炎节有代谢,物态岂能常”,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也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它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万物都在不断更迭,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因此,诗人在这里呼吁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虚度年华,而是要积极进取,把握每一个能够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雨后登南山亭》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情吟咏,诗人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雨后登南山亭》都是一部值得品味和学习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