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渡黄河

灵槎万里挟长风,浩荡何源不可穷。
一脉混黄余太古,百川宗派亘天中。
云开岱色经秋碧,雨助涛声入夜雄。
径画乾坤限南北,乡关消息托宾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立秋渡黄河》是清代翁寿麟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对其内容进行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 灵槎万里挟长风:灵槎,指神话中的木筏,这里用以比喻远行之人,其携带着长风,象征着旅途的浩渺和孤独。
  • 浩荡何源不可穷:表达了黄河的源头如同无尽的海洋,无边无际,难以穷尽。
  • 一脉混黄余太古:描述黄河如一条古老的血脉,流淌千年的历史。
  • 百川宗派亘天中:黄河像百川汇集的宗派一样,贯穿天地之间。
  • 云开岱色经秋碧:描绘了泰山之巅,秋天时分云雾散去后的清新景色。
  • 雨助涛声入夜雄:描述了夜晚,雨声与波涛声交织在一起,形成壮阔的声音效果。
  1.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立秋渡黄河》的意象丰富,通过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和对历史的深沉思考。诗中的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
  • 语言优美:翁寿麟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尤其是“灵槎万里挟长风,浩荡何源不可穷。”等句子,用词精炼,意境高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 情感真挚:通过对黄河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故乡、对历史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担忧,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1. 历史背景
  • 翁寿麟生平:翁寿麟(1650—1694),字子元,号石田,清代诗人,他的诗作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擅长写景抒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初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 文学地位:《立秋渡黄河》在翁寿麟众多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是其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观。
  1. 文化意义
  • 黄河文化: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立秋渡黄河》通过对黄河的描写,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 历史与现实:这首诗不仅仅是对黄河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历史与现实的一种思考和反思。它让人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立秋渡黄河》中的意象丰富,如“灵槎”暗示着航行者的身影,“长风”和“百川”则分别代表了旅途的艰辛和历史的厚重。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
  • 韵律和谐:诗歌的语言韵律感强,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每一句都经过精心雕琢,使得整首诗歌既符合格律要求,又充满了艺术美感。

《立秋渡黄河》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性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黄河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清代初期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对于喜爱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