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落随风转,秋蝉静夕亭。
雨连村尽黑,山近海偏青。
古木悲残照,秋光点鬓星。
可能留一憩,归梦不为醒。
过灰埠驿次施愚山先生韵
介绍
探索清代诗人袁藩的《过灰埠驿次施愚山先生韵》
沙落随风转,秋蝉静夕亭。雨连村尽黑,山近海偏青。古木悲残照,秋光点鬓星。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藩的作品,名为《过灰埠驿次施愚山先生韵》。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还能深入了解作者袁藩及其创作背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与赏析:
作者简介:《过灰埠驿次施愚山先生韵》的作者是清代诗人袁藩,他的号为松篱,出生于淄川,是一位科举入仕的学者。据资料显示,袁藩在康熙癸卯年考取举人后,其文学作品广受赞誉,并有文集《敦好堂集》流传至今。
诗歌原文:诗中的每一句都透露出一种秋天的寂静与哀愁,如“沙落随风转”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秋蝉静夕亭”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此外,“雨连村尽黑,山近海偏青”展现了一幅水墨画风格的乡村景色,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触动心灵深处的感受。
艺术特色:作为一首五言律诗,《过灰埠驿次施愚山先生韵》在结构上遵循了古典诗歌的格律,通过平仄、押韵的严格搭配,使得诗歌朗朗上口,易于吟诵。在语言运用上,诗中大量使用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沙落随风转”用来形容时间流逝,“雨连村尽黑”则是对乡村夜晚的一种生动描绘。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
文化价值:通过对《过灰埠驿次施愚山先生韵》的赏析,可以了解到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诗中的自然景观不仅仅是美的展示,更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过灰埠驿次施愚山先生韵》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与现代读者的审美体验。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及其深远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