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少兰弟蜀中书感赋

一纸家书百感生,宦游人负杜鹃声。
廿年未遂慈帏养,万里轻分手足情。
栗里有田堪守拙,桃源无地可归耕。
流光坐惜堂堂去,何日乡园昼锦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接少兰弟蜀中书感赋》是清代诗人袁绶创作的一首诗

袁绶,字紫卿,浙江钱塘人,清代诗人之一,其诗歌创作多承继祖父袁枚的文学风格,以沉著痛快著称。《接少兰弟蜀中书感赋》便是他众多诗作中的一首佳作。下面将围绕这首作品进行详细解读: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袁绶是袁枚的孙女,幼时便能领悟祖父的诗歌意蕴,表现出深厚的文学修养。
  • 创作风格:袁绶的诗作以沉著痛快、无闺阁气为特点,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追求。
  1. 诗词原文
  • 开篇意境:“一纸家书百感生”,表达了收到家书后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
  • 宦游情思:“廿年未遂慈帏养”,描绘了长时间在外漂泊,未能尽孝的遗憾和无奈。
  • 离别之情:“万里轻分手足情”,展现了远离故乡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 田园之想:“栗里有田堪守拙”,表达了对归隐田园生活的美好憧憬。
  • 桃源之梦:“桃源无地可归耕”,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无奈。
  1. 诗词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对家书的情感化处理,展现了主人公在外漂泊的孤独与思念。
  • 意象运用:诗中多次运用自然景物“杜鹃声”、“栗里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艺术特色:袁绶的诗歌语言简练而深刻,善于通过细腻的情感抒发来表达深远的思想。
  1. 文化价值
  • 家族传承:作为袁枚的孙女,袁绶继承了家族的文学传统,使得《接少兰弟蜀中书感赋》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 地域特色:清代的四川地区文化氛围浓厚,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蜀中地区的风土人情。
  • 时代反映:作为清代的作品,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接少兰弟蜀中书感赋》不仅是一首情感充沛的抒情诗,也是一幅细腻描绘人物心理活动的绘画作品。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的苦乐悲欢,以及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学的魅力,以及中国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和卓越才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