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亭

小县临官道,江流曲抱城。
亭依厓壁立,泉似长官清。
乳雪岩花沫,松风石铫声。
倦游三十载,为我濯尘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作品《清泉亭》是清代翁方刚创作的七言绝句。下面,将对这部文学作品进行更详尽的介绍:

  1. 作者翁方刚
  • 基本信息:翁方刚字正三,号覃溪,大兴(今北京市)人。他是一位乾隆年间的进士,曾历任内阅学士和鸿胪寺卿等职。
  • 文学成就:翁方刚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清泉亭》便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1. 诗作原文及翻译
  • 原文:”小县临官道,江流曲抱城。亭依厓壁立,泉似长官清。乳雪岩花沫,松风石铫声。倦游三十载,为我濯尘缨。”
  • 翻译: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小县城附近的清泉亭,它背靠着山崖而建,周围江水蜿蜒环绕。泉水清澈透明,如同一位公正清廉的长官。亭子的建造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如乳白色的岩石上的花朵和松树随风摇曳的声音。诗人感慨自己在此已游历了三十年,现在终于可以洗去世俗的尘埃。
  1. 诗作赏析
  • 景物描写:《清泉亭》中,诗人通过对亭子与自然环境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亭子的地理位置、水源及其周围环境的相互映衬,使得这座小亭子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体现,也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象征。
  • 文化内涵:作为清代诗人的作品,《清泉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翁方刚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怀念。诗中的“长官”一词可能暗指的是古代官员,暗示了官场的清廉与正直。这样的主题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
  1. 诗作的艺术特点
  • 意境深远:翁方刚的诗作往往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深远的意境,使人读后回味无穷。在《清泉亭》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哲理的场景,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色——意蕴悠长。
  • 语言精练:《清泉亭》中的文字简明而不失深意,每一个词汇都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诗人利用简洁的诗句传达复杂情感和深邃思想,这种艺术表现力在古代诗歌中尤为突出。
  1. 诗作的历史背景
  • 创作时期:翁方刚生活在清朝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时代精神的影响,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审美倾向。
  • 文化背景:《清泉亭》的创作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还折射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山水的珍视。同时,它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人对社会道德和政治理想的关注。

《清泉亭》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的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历史的沉思。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清泉亭》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