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负书非曰归,诗情先逐晓云飞。
重阳细雨迟黄菊,六代精蓝冷翠微。
远眺合教青眼共,深谈喜未素心违。
洞天且莫题名姓,苔藓蒙蒙恐湿衣。
栖霞道中示蕴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栖霞道中示蕴山》是清代诗人翁方刚的作品,属于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翁方刚的暮春时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珍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翁方刚,字正三,号覃溪,大兴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文人,历任内阅学士、鸿胪寺卿等职,并享有“重宴鹿鸣,赐三品衔”和“重宴琼林,赐二品衔”的荣誉。他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复初斋集》一书中。
诗歌原文及翻译:《栖霞道中示蕴山·从我负书非曰归》出自翁方刚之手,其内容如下:
从我负书非曰归,
诗情先逐晓云飞。
重阳细雨迟黄菊,
六代精蓝冷翠微。
远眺合教青眼共,
深谈喜未素心违。
洞天且莫题名姓,
苔藓濛濛恐湿衣。
- 译文:从我的负书归来,诗情便随着早晨的云彩飘飞。秋日的细雨让菊花延迟开放,六代的寺院依旧幽静而神秘。远方眺望令人心生喜悦,与朋友深入交谈喜悦洋溢。不要在洞天留下名字,因为苔藓可能已经湿润了衣物。
- 赏析: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友人的珍视。诗中的“晓云”、“黄菊”、“翠微”等意象,既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也蕴含着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创作背景:翁方刚的创作《栖霞道中示蕴山》是在暮春之时,此时正值诗人心境较为平和的时刻。在这段时间里,他可能经历了从繁忙到平静的转变,因此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季节变换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艺术特色: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它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严谨结构。《栖霞道中示蕴山》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示了翁方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诗歌才能。
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这首作品虽然不算极为著名,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状态,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栖霞道中示蕴山》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古代诗歌。通过对诗人翁方刚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其个人的情感世界,还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这首诗是了解清代诗歌风格和诗人情感世界的绝佳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