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鄱阳湖

黄芦瑟瑟送扁舟,千里江天一叶浮。
山影忽随云气涌,浪花寒迸月光流。
宫亭接食传神鸟,沙渚随波浴野鸥。
此际篷窗舒远眺,匡庐真面已全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渡鄱阳湖”是一首由清代诗人翁端恩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对其背景、原文内容及其赏析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作者及简介
  • 作者翁端恩:翁端恩,字介山,号梅村,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
  • 诗歌原文:“黄芦瑟瑟送扁舟,千里江天一叶浮。山影忽随云气涌,浪花寒迸月光流。”。
  1. 诗歌全文内容
  • 开头描绘景色:“黄芦瑟瑟送扁舟,千里江天一叶浮。”描述了夜晚渡过鄱阳湖时,黄色芦苇随风摇曳,仿佛在送别小船,而辽阔的江河天幕上,只漂浮着一片孤舟。
  • 描写江景与自然:“山影忽随云气涌,浪花寒迸月光流。”描绘了山峦的影子忽然间随着云气的涌动而出现,浪花在月光的照射下闪烁,如同冷月般晶莹。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壮美的夜色画卷。诗句中的“黄芦”“扁舟”等意象,给人以平静和孤独的感觉,同时“千里江天一叶浮”也让人感受到诗人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敬畏。
  • 情感表达:“此身安渡斗牛间”透露出诗人对于自己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安然度过一天的满足和自豪,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定。

《夜渡鄱阳湖》不仅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翁端恩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传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哲学思考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