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塔

朔风横吹白雁来,长江飞渡铁锁开。
古瞧阳郡独陴守,鼓声已死气不摧。
是时佛出救不得,壮哉瞿昙百夫特。
手提铁杖挥众军,甘死疆场裹马革。
白日画晦飞劫尘,瞋目直入鏖波旬。
波旬万千凌帝释,独留浩气归苍旻。
孤城血流惨万状,剩得袈裟寺中葬。
事定为僧志不酬,竟以时危终作将。
呜呼宋季当炎兴,降者遁者接踵仍。
牙牌官职书不尽,庙堂累累粥饭僧。
岁寒之松有衲子,安公例得书青史。
真宝拒金传五台,降魔更雪空门耻。
坡书护国颜于甍,得此不愧护国名。
浮图今历五百载,周垣削屡围其莹。
徐莫尚传方外侣,碧磷别有一抔土。
梵宫落日赋招魂,秋草苍茫不知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袈裟塔”是位于中国常州的一座明代建造的五层石塔,因塔下埋葬了抗元牺牲的万安和尚的袈裟而得名。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袈裟塔”:

  1. 历史背景
  • 建立时间:”袈裟塔”的建造可以追溯到明代,具体时间不详。据史料记载,这座塔是为了纪念南宋末年抗击元军斗争中的义僧万安和尚而建。
  • 建造原因:在明朝初年,元朝军队攻占了常州,许多常州百姓和僧侣被迫参与抗击元军的斗争。万安和尚号召他的同伴奋起反抗,并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建造了这座“袈裟塔”来埋葬他们的遗骨和遗物。
  1. 建筑特征
  • 结构设计:”袈裟塔”由白石制作,共有八面五层的结构,总高度约为2.7米。它由塔顶、各层檐、塔身及须弥座构成,整体造型为覆钟形,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 装饰艺术:“袈裟塔”的各层檐面上均雕刻莲瓣纹,下层塔身壁面上有两处浅刻长方形柜,其中一处形似神龛,龛框下端浅刻莲花。两处框内均雕刻文字,可惜这些文字已满漶不清。
  1. 文化意义
  • 纪念意义:”袈裟塔”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纪念,也是对抗争精神的一种弘扬。它提醒后人铭记过去,珍惜和平。
  • 教育作用:该塔作为历史见证,对于研究明代宗教和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1. 保护与现状
  • 历史遗迹:尽管经历了战争和自然灾害,”袈裟塔”仍得以保存。现在,它位于常州市区护国寺(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内,原址被迁移至红梅公园内。
  • 文化传承:常州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修复和维护等方式使“袈裟塔”这一历史建筑得到了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
  1. 周边环境
  • “袈裟塔”不仅本身是一处珍贵的文化遗址,其所在的位置——红梅公园,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休闲场所。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建筑风格,还能享受到周围的自然美景。

“袈裟塔”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历史文物,它在常州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这个历史的见证者的维护和保护,人们能够继续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共同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