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之江右视筱珊侄

海程行过复江城,无限苍凉北望情。
传语蛟龙莫作剧,老夫惯听怒涛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之江右视筱珊侄》是清代诗人翁同和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艺术价值均值得详细探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多角度解析:

  1. 创作背景
  • 翁同和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其一生经历丰富,从进士到军机大臣,再到晚年的大学士,其官场生涯颇为显赫。然而在政治风波中,他因支持主战派而遭罢官,后虽复官,但已无法再参与重要政务。
  • 翁同和的书法造诣也非常高,他的《瓶庐诗文稿》等著述传世,显示了他在文学和书法上的深厚功底。
  • 《将之江右视筱珊侄》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它无疑是在其政治生涯后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复杂的心境和对国家时局的关注。
  1. 风格特点
  • 《将之江右视筱珊侄》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面对广阔江水时的情感体验。诗中“海程行过复江城,无限苍凉北望情”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遥望北方的情景,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忧思与无奈。
  • 诗句“传语蛟龙莫作剧,老夫惯听怒涛声”则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与顺应,同时流露出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这里的“怒涛声”既是自然界的壮观景象,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
  1. 艺术价值
  • 从艺术手法来看,《将之江右视筱珊侄》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这种形式凝练而含蓄,便于表达诗人的复杂情绪。七言绝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要求语言简练,更要求意境深远,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 诗中的“传语”、“作剧”、“老夫”等词汇的使用,增添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这些词语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沉稳又不失激情的形象,使得整首诗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
  • 在思想内容上,此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些都是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典型心理特征。通过对这种心理状态的表现,诗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

《将之江右视筱珊侄》作为一首反映特定历史背景和个人心路历程的七言绝句,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独到之处,也在文化传承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