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钧儿山居

残曛隔岭冠轻霞,疏柳微风宿暮鸦。
数顷秧田飞白鹭,西头槿壁粲红花。
王孙洲上樵踪细,帝子祠边社树斜。
似比东山更清绝,愿分杨柳即移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钧儿山居”是郭筠在清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从作品原文、作者背景、文学价值以及赏析几个方面,深入探讨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 作品原文:残曛隔岭冠轻霞,疏柳微风宿暮鸦。数顷秧田飞白鹭,西头槿壁粲红花。王孙洲上樵踪细,帝子祠边社树斜。似比东山更清绝,愿分杨柳即移家。
  2. 作者背景:《次韵钧儿山居》的作者是郭筠,字诵芬,号艺芳馆主人,蕲水人,为清代著名诗人。郭筠出身于显赫家庭,其父为湘乡大学士谥文正的曾国藩子妇,且有举人头衔。郭筠在道光戊戌进士和两淮盐运使霈霖女等身份下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如《艺芳馆诗集》等。
  3. 文学价值:从文学角度讲,“次韵钧儿山居”作为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其艺术成就在于语言的精炼与情感的真挚。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及内心的宁静。此外,该诗还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通过对比东山之清绝,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 赏析:在赏析方面,“次韵钧儿山居”中的“残曛”、“轻霞”、“晚鸦”等词汇构建了一种黄昏时分的静谧景象;而“秧田”、“白鹭”、“槿壁”、“红花”则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人的情感体验。
  5. 文化意义:“次韵钧儿山居”不仅是一首诗作的展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交融体现。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内心世界的抒发,诗人郭筠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文化内涵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次韵钧儿山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底蕴,不仅展示了清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情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