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莺睍睆,常怕春光漏。堂北画帘垂,如年昼。顷刻花催放,风信是,清明后。记梦诗千首。阮郎归未,红落冶桃溪口。
鸳鸯水上夸珍偶。也应佳会准,欢期久。五两随波驶,留恨与,琵琶手。绿染长堤柳。几番经眼,只道曲中人瘦。
鹤冲天 · 和东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鹤冲天·和东山》是清末近现代初陈匪石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通过细腻的笔触,作者不仅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赞美,还深刻揭示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该词的创作背景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它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以及文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陈匪石作为一位有志于文学创作的文人,其作品常常带有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批判意识。
从文学艺术角度来看,《鹤冲天·和东山》在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词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引出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如“林莺睍睆,常怕春光漏”一句,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又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忧虑与不安。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深的思考。
从主题思想上来看,《鹤冲天·和东山》探讨了生命的价值、情感的矛盾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等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个人命运的反思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例如,“记梦诗千首。阮郎归未,红落冶桃溪口”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同时,“五两随波驶,留恨与,琵琶手”则透露出一种对命运无法掌控的悲凉感。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鹤冲天·和东山》不仅是陈匪石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美学的一种延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鹤冲天·和东山》不仅是陈匪石个人才华的展示,更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学的博大精深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