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衔杯·登雨花台

高城不碍登临眼。烟树外、大江如线。坐对周遭,山色斜阳变。应皱了,观河面。
野风长,市声远。寒碧照、劫尘无算。往日诸天,法雨花千瓣。色相真耶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凤衔杯·登雨花台》

《凤衔杯·登雨花台》是清朝诗人魏禧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自己对于明代开国皇帝陵墓被践踏的悲痛之情,展现了作者深沉浓烈的情感和愤激哀怨。

诗作以情感的起伏变化为线索,将情感集中于明代开国皇帝的陵墓被践踏翦伐这一具体事物的景象之上。这样的选择使诗歌的情感具有了坚实的基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的心灵受到无法抑制的颤动,从而增强了诗歌的力度。

诗作先抒情,后写景,先抒发诗人对过去历史的感慨,后描绘南京雨花台的具体景象。这种结构安排让作品更加完整,同时也使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

《凤衔杯·登雨花台》的创作背景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当时作者四十岁。作为长期隐居故乡的遗民诗人,他在看到南京的雨花台时,仍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律。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登高远望,更是一种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深度思考和表达。

魏禧,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他不仅是易堂九子之一,也是宁都三魏之一。生于1624年,卒于1681年,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魏禧那种超越个人悲欢,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强烈情感。

《凤衔杯·登雨花台》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严谨的结构,展示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深刻的思考。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波动,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沧桑和社会变迁。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不仅能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对那个时代有更深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