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 咏梅

江北江南春未织。秀靥盈盈,尽有新妆日。多谢东皇珍护力。巡檐索笑勤相觅。
倩影亭亭知共惜。浅水黄昏,怕听高楼笛。此日离怀方恻恻。婵娟别后应相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家庆的《蝶恋花·咏梅》是近现代文学中一首著名的词。该词描绘了江南江北春天未织,梅儿新妆日的秀美景象,并表达了作者对东皇珍护力的感激之情和对梅花的喜爱与不舍。以下是对该词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创作背景:《蝶恋花·咏梅》作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文化氛围相对开放,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这首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词作。
  • 诗人生平:陈家庆(1903-1970),字秀元,号碧湘,湖南宁乡人。南社成员,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师事吴梅。他在文革中被迫死亡,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
  1. 内容解析
  • 词的意境:诗中描绘了江南江北春意初现而未完全织成的景象,梅花在春天绽放,展现出其美丽的姿态。“江北江南春未织”一句,既展示了地理位置的变化,也隐喻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更替。
  • 情感表达: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诗人不仅赞美了梅花的美丽,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美。诗中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恩。
  1. 词的艺术特色
  • 艺术手法: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梅花比作“千叶百媚”、“笑面凌寒”,使梅花的形象更加生动和饱满。同时,通过描绘梅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现了梅花的独立和高洁。
  • 语言风格:陈家庆的词作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他善于运用古典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使得整首词既有古典美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蝶恋花·咏梅》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的词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梅花的高洁品质,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和自然规律的深刻感受。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