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 中秋寄怀昭姊

他乡又值清秋,广寒宫阙都依旧。罗衣乍试,晶帘初卷,晚飔微逗。只有嫦娥,桂宫高倚,与谁厮守。问美人何处,西风摇落,些些意,君知否。
看取山河大地,又天涯、愁来时候。声高戍角,香分瑶席,听残更漏。雾湿云鬟,寒消玉臂,耐伊禁受。幸黄花无恙,笼烟浥露,也如人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龙吟·中秋寄怀昭姊》是一首描写中秋节日的抒情词,由清代陈家庆所作。此词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词的内容及特点:

  1. 词人简介:陈家庆,字介堂,号半山老人,是清代一位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这首《水龙吟·中秋寄怀昭姊》,更是展现了他深邃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2. 词的原文
    他乡又值清秋,广寒宫阙都依旧。罗衣乍试,晶帘初卷,晚飔微逗。祗有嫦娥,桂宫高倚,与谁厮守。问美人何处,西风摇落,些些意,君知否。看取山河大地,又天涯
    这首词通过描绘中秋佳节时的景色以及嫦娥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

  3.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该词通过对月亮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忧伤的中秋夜景。其中“西风摇落”暗示了秋天的萧瑟之感,增添了词作的深度和情感层次。
  • 情感细腻:词中通过询问“君知否”,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期待,以及对亲人的挂念。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 语言精炼:整首词用词简练,语言优美,如“罗衣乍试,晶帘初卷”等句,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体现了词人在文学修辞方面的高超技巧。
  1. 文化背景
  • 《水龙吟·中秋寄怀昭姊》创作于清朝,这个时期的文人多关注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同时在诗词中也不忘抒发个人情感。陈家庆作为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自然带有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
  • 中秋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宋代以后,中秋节逐渐演变成一个以赏月、团圆为主题的节日。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家庆的《水龙吟》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家庭和亲情的一种寄托和期盼。
  1. 历史影响
  • 《水龙吟·中秋寄怀昭姊》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后世许多文人学者的赞赏和研究。例如,近现代学者对其主题、意象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这首词的认识。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首词也多次被引用或改编,成为人们表达中秋情怀的经典之作。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都能从中得到情感上的慰藉和艺术上的启迪。

《水龙吟·中秋寄怀昭姊》不仅仅是一首表现中秋节景和个人情感的词作,它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和深厚的文学价值。通过欣赏和学习这首词,不仅能体会到传统诗词的魅力,还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