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门秋思示俞少轩解元兼寄戴鳌峰严缁生两同年

麝煤烧尽雁旧沈,回首邻园思不禁。
云里关山孤客梦,月中砧杵万家心。
生偏耐冷怜秋菊,倦即知还愧暮禽。
检点寒衣更惆怅,缁尘痕比去年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陆秉枢的《都门秋思示俞少轩解元兼寄戴鳌峰严缁生两同年》是一首描绘秋天京城风貌和对友人深切思念的诗歌。下面将对其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陆秉枢:陆秉枢是清代的著名文学家,以其精湛的诗词创作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中常常透露出深沉的历史感和丰富的情感深度,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历史情怀。
  • 作品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通过对京城秋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怀念之情和对故土难离的感慨。
  1. 诗句解析
  • 麝煤烧尽雁旧沈,回首邻园思不禁:这句诗描绘了秋天里京城特有的景象,通过“麝煤”和“雁旧沈”两个意象,传达了深秋时节的寒意与寂寞之感。同时,“回首邻园思不禁”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在秋日里这种思念变得更加难以抑制。
  • 云里关山孤客梦,月中砧杵万家心:此句运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意象——月亮、砧杵(一种古代用来捣衣的器具),以及“云里关山”,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这里的“月中砧杵万家心”不仅体现了中秋节时的习俗风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远方友人的深情牵挂。
  1. 艺术特色
  • 抒情手法:陆秉枢的这首诗采用了直接抒发个人情感的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京城的秋景紧密结合,使诗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陆秉枢巧妙地使用了多种意象,如“麝煤”、“雁旧沈”、“云里关山”、“月中砧杵”,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主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1. 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研究清代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 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能够了解陆秉枢的诗歌艺术,还能深入了解清代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典文学。

陆秉枢的《都门秋思示俞少轩解元兼寄戴鳌峰严缁生两同年》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