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访友人值雨后留饮

茅舍认君家,清溪漾浅沙。
路谙前度马,两溅晚来花。
煮茗催明月,瞻云断彩霞。
主人无限兴,壶矢任交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廷藩的《罗山访友人值雨后留饮》是一首描绘作者雨中拜访友人并留宿饮酒的抒情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诗人背景:陈廷藩,清代的著名文人,生平资料不甚详尽。然而从他的作品来看,其文学素养颇为深厚,能够创作出如此细腻动人的诗歌。
  • 作品收录与影响:陈廷藩的这首作品收录于《使署閒情》,并且被范咸、鲁鼎梅等多位文人编撰的台湾地方志所收录。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1. 诗歌原文
  • 开头:“茅舍认君家,清溪漾浅沙。”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茅草屋的主人就在家中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清澈的溪流在岸边轻轻荡漾。
  • 中段:“路谙前度马,两溅晚来花。” 描述了主人家的马匹,它们曾在前一个晚上走过此地;而诗人则被这些不期而至的花溅湿了衣裳。
  • 后部分:“煮茗催明月,瞻云断彩霞。主人无限兴,壶矢任交加。” 最后两句更是展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他们一起煮茶赏月,畅谈人生,直至夜深人静。
  1. 主题与情感
  • 友情: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友情氛围,诗人在雨后的夜晚与远方的朋友欢聚一堂,彼此之间没有距离感,只有心与心的交融。
  • 自然之美: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雨后的山村、潺潺的小溪和明亮的月光,共同构建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画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清新脱俗,用词考究,如“路谙前度马,两溅晚来花”中的“路谙”与“两溅”等词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场景与感受,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感与生命力。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意象的使用十分巧妙。例如“煮茗催明月,瞻云断彩霞”,利用“煮茗”暗喻朋友间的相聚,以及“断彩霞”象征着友情的美好和高远。
  1. 文化内涵
  • 地域文化体现: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清朝晚期台湾的文化风情。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窥见当时台湾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 文人雅集的象征:诗中提到的“煮茗”“赏月”等活动,都是文人雅集中常见的活动形式,这不仅显示了诗人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1. 历史背景
  • 时间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这一时期台湾的社会状况相对稳定,文人辈出,为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 文化传承:陈廷藩的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而且其影响力延续至今,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

陈廷藩的《罗山访友人值雨后留饮》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后世的认可和赞誉,更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清朝台湾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还能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