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 送别

尊前云起,望中烟合,是处离愁如织。烟云明日又相逢,怎便把、人儿分劈。
轻箫屡咽,好花频落,也为今朝珍惜。纵然沉醉不知离,酒醒后、如何过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送别》是明末清初诗人陈世祥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词的内容:

  1. 作品背景:《鹊桥仙·送别》是明末清初诗人陈世祥的作品。陈世祥,字善百,号散木,是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他在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入清后曾官至直隶新安县知县,后与冒襄、陈维崧等游。有《含影词》二卷,由孙默刻入《国朝名家诗余》(一名《十六家词》)本。

  2. 作品原文及注释:尊前云起,望中烟合,是处离愁如织。烟云明日又相逢,怎便把、人儿分劈。轻箫屡咽,好花频落,也为今朝珍惜。纵然沉醉不知离,酒醒后、如何过得。

  3. 作品赏析:《鹊桥仙·送别》以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为基础,通过描绘七夕夜的别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离别时的痛苦和不舍。上片写陈令举之风度,他高情云渺,如侯家人于缑氏山头的王子晋在风箫声声的新月之夜,没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飘然而去。下片想象友人乘坐的船只来到银河之中,当他回到人间时,就挟带着天上的天风海雨。接着他评价二人的友谊能够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缘。当天风海雨飘飘散去之后,友人也将随风飘去。

  4. 作品评析:陈世祥在《鹊桥仙·送别》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云起烟合、轻箫、好花等,传达出一种离别时的哀愁。同时,词中的“轻箫屡咽”和“好花频落”等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离别的无奈和不舍。

  5. 写作背景:陈世祥在创作《鹊桥仙·送别》时,正处于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变故的时代。作为明朝遗民,他的一生历经沧桑,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无常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表达对离别的情感时,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有对现实的感慨。《鹊桥仙·送别》不仅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

《鹊桥仙·送别》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送别诗。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还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离别情境的刻画,使得整首词富有艺术感染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