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丽阳驿,暮抵宜城县。
风沙浩浩来,下马目犹眩。
荒冢何累累,藤萝延以蔓。
县令知好古,墓道表黄宪。
巍巍道傍碑,洵为多士劝。
顾厨与俊及,纷纷皆蒙难。
林宗亦幸免,张俭恃逃窜。
叔度独汪汪,不登党人传。
行藏语颜回,气节振颓汉。
大雅今不作,对此殊留恋。
向夕道路长,愧无溪毛荐。
宜城谒黄叔度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宜城谒黄叔度墓》是清代诗人郭世嵚所作。郭世嵚,字兰荪,湖南桃源人,他的生平经历了咸丰己未补行戊午举人、同治壬戌举孝廉方正等历史阶段。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密切相关。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古代忠臣黄宪的敬仰,也寄托了自己对于理想人格和高尚节操的向往。
郭世嵚通过描绘黄叔度的墓地景象,展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并以此作为反衬,表达了自己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诗中“县令知好古,墓道表黄宪”一句,既表现了县令对黄宪遗风的传承与尊崇,也反映出作者对官场腐败与道德沦丧的不满。同时,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述,如“荒冢何累累,藤萝延以蔓”,郭世嵚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于世事沧桑和个人命运沉浮的感慨。
《宜城谒黄叔度墓》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一次深刻体现。在诗歌中,郭世嵚通过简洁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浓缩,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文化追求。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道德情操和历史人物的崇尚,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持的态度和追求。
《宜城谒黄叔度墓》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作品,更是反映了诗人对于时代、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它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审视现实的文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