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山僧云峰卓锡图

手不持瓶头不笠,行李一肩松下息。既非竺道生,亦非鸠摩什。
细摹面目揣精神,十年以前旧相识。忆我与君初见时,地棘天荆无所之。
万里乡园那得返,一家生死不可知。君于此中悟真谛,人世须臾皆梦寐。
果然打破利名关,一出危城便披剃。野鹤孤云自往来,到处名蓝商位置。
金山殿宇纵成空,至竟江南名胜地。打包行脚尚嫌劳,欲结茅庵谋小憩。
绘成一幅卓锡图,洒脱悠然见真意。愧我从军屡及瓜,江尘碌碌走天涯。
会当料理芒鞋兼竹杖,从君妙高塔顶看烟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金山僧云峰卓锡图》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出自于《东坡志林》。这篇文章描绘了作者在金山寺看到的一幅画,画面上有一位僧人正在卓锡(即把佛像放在寺庙中央)一座山峰。文章通过描写这幅画,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禅宗和人生的看法。

在文章中,苏轼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将这幅画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表达了对生命、死亡和修行的深刻感悟。他写道:“吾观此画,知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有去必有来。”这句话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轮回的本质,让人深思。

苏轼还借这幅画表达了他对禅宗的理解和认同。他认为禅宗的核心在于“悟”,而“悟”的关键就在于“看”。他说:“吾观此画,知观心即是观身,观身即是观法。若离身法而观,则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句话强调了内观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从内心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佛法。

《题金山僧云峰卓锡图》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通过描绘一幅画,引发读者对生命、死亡、修行和禅宗的深入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