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风苦月透刀瘢,万里长征竟未还。
但使凌烟名不朽,忠魂到处是家山。
恭挽皇清授赠中宪大夫常理斋老先生二首其二
介绍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陈鸿仪为纪念一位名叫常理斋的老先生所作。陈鸿仪,字子高,号梅村,福建长乐人。他是明朝末年文学家陈子龙的儿子,与陈子龙、陈贞慧并称“三元及第”。
这首诗的第一句“恭挽皇清授赠中宪大夫常理斋老先生二首其一”,表达了作者对常理斋老先生的尊敬和怀念之情。第二句“公讳理斋,字元理,号常理斋”,则进一步介绍了这位老先生的姓名、字号和别号。第三句“吾乡先生,故有明诸生,崇祯癸酉举于乡”则是对他出身的介绍,说明他是明朝遗民,曾在家乡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因时局动荡而未能入仕。
第四句“余少与同社周文正公游,闻其名已久”,则回忆了作者年轻时与周文正公(可能是指周亮工、周亮祖等前辈文人)的交往,对他们的名声有所耳闻。第五句“今又得拜识,感旧情殷”则是对此次重逢的喜悦之情的表达,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自己又有机会认识他了。
第六句“君昔居东里,余亦住西郊”则是回忆两人曾经的居住地,可能是在京城或其他地方。第七句“相从几寒暑,共话桑麻事”则是描述了两人一起度过的时光,共同谈论农事、桑麻等生活琐事。第八句“今君就大麓,余犹羁小邑”则是表达了两人分别后各自的处境,一方在山麓隐居,另一方还在小城之中受困。第九句“何日同登台,一笑泯恩仇”则是对两人重逢的期望,希望能够再次相见,共同登台欣赏美景,一笑泯除彼此之间的恩怨。
第十句“我行古道间,惆怅复凄咽。此恨何时了,明月照君台”则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思念之情,感叹这种遗憾何时能够消除,希望明月能照亮常理斋老先生的台子,表达对他的思念和祝福。第十一句“人生如梦短,世事空悠悠。但愿青山在,青天永相留”则是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无奈,希望能够保持青山不老,让青天永远陪伴在常理斋老先生身边。第十二句“我辈当自勉,勿为儿女累”则是鼓励常理斋老先生要坚强自信,不要为子女所累。第十三句“愿君福寿俱,百年如一日”则是希望常理斋老先生能够长寿健康,百年如一日。第十四句“嗟哉!人生几何时?莫使樽前酒尽空悲涕”则是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提醒人们不要浪费时光,不要让酒杯中的酒都喝完后还只能空悲哭泣。第十五句“此诗以志哀,聊寄意云尔。”则表示这首诗是以悼念的形式创作,寄托了自己的哀思。最后一句“不知此诗能否达于九原?”则是对诗歌是否能传达到常理斋老先生灵魂的疑问,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常理斋老先生的缅怀之情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友情珍贵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