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往惠州

卅里趱程兼,晨征为避炎。
草花明锦绣,竹露洒帷幨。
渡水行沙觜,穿山见塔尖。
人家城阙外,日影乍平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晨往惠州》是一首描绘了作者清晨前往惠州途中所见美景的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郭传昌,清代诗人,字子冶,此诗作于其旅行或游历之时,反映了他的旅途见闻和内心感受。
  1. 诗歌原文
    卅里趱程兼,晨征为避炎。
    草花明锦绣,竹露洒帷幨。
    渡水行沙觜,穿山见塔尖。
    人家城阙外,日影乍平檐。

  2. 诗意赏析

  • 早晨出发,避开炎热:开篇“卅里趱程兼,晨征为避炎”展现了清晨出发时为了躲避高温而急忙赶路的情景。
  • 自然风光之美:接下来的诗句“草花明锦绣,竹露洒帷幨”通过描绘绚丽的花草与清新的露水,营造出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色画卷。
  • 河流与山景的描绘:“渡水行沙觜,穿山见塔尖”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自然景观的范围,既有流水又有山峰,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 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人家城阙外,日影乍平檐”则将视角转向了周围的城市与乡村生活场景,体现了诗人对不同生活环境的感受与思考。
  1. 艺术手法
  • 对仗工整:全诗运用了对仗手法,如“卅里趱程兼”与“晨征为避炎”形成对偶,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锦绣”、“竹露”、“塔尖”,使诗歌富有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情感真挚动人。
  1. 历史背景
  • 此诗作于清代中期,当时文人雅集、游览活动较为频繁。诗中的描写可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1. 文化影响
  • 作为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晨往惠州》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清代诗歌的素材。
  1. 现代应用与传承
  •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展迅速,但人们对自然美景和文化传统的追求并未减少。《晨往惠州》中的自然描写和人文情怀仍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可以用于文学创作、旅游宣传等多种场合。

《晨往惠州》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也是清代诗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爱好诗歌、关注历史文化的朋友来说,了解并欣赏这首诗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