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明月竞传呼,又到丰亭认故吾。
一署清风官似水,三更濯魄玉成壶。
衣沾桂露凉如许,梦到琼楼近有无。
我欲持杯重问讯,冰心彼此究何殊。
丰亭坐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丰亭坐月》是清代曾作霖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述了作者在太极亭中秋夜的闲适生活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 作者简介:《丰亭坐月》的作者曾作霖,字雨若,祖籍晋江,后迁彰化县。曾作霖在清嘉庆二十一年科举中举人,后来官至福建闽清县学训导,并参与总纂了《彰化县志》。他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散文等体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诗歌原文:《丰亭坐月》全诗如下:
太极亭高夜气凉,更阑小坐月华光。多烹苦茗清诗思,好对冰壶洗俗肠。漫说前身人是玉,依然故我鬓如霜。关心惟有年丰乐,拟向姮娥祝降康。
- 诗歌解读: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在太极亭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美好景色的赞美。诗中的“月光如水”、“清风如水”等意象,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夜晚图景。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冰壶”的描述,暗示了自己内心的清澈和纯洁,以及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
- 文学影响:尽管曾作霖的诗歌创作不多,但《丰亭坐月》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后人广泛传颂。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清代诗歌的风貌,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
曾作霖的其他作品,如《琴堂侧畔鼓楼边》等,同样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的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清代诗歌的宝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丰亭坐月》作为清代曾作霖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理解清代诗歌发展的重要窗口。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