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云阴阴作愁绝,东溪一夜溪流赤。
滩头石碎挂死人,死人多于滩头石。
我来维舟延福门,路旁纷纷走避贼。
中有一老哭且行,鲜血新疮在右额。
自言家近幔亭峰,庐井年年习兵革。
红巾三度入闽关,九曲溪山遍荆棘。
今年无贼有戍兵,妻子流亡归暂息。
谁知将军率虎狼,葛伯先夺耕夫食。
乱军纵火焚山庄,牛羊鸡犬皆烹磔。
君看溪边流死人,尽死官军非死贼。
延平军营书所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延平军营书所见》是郭式昌创作的七言律诗,描绘了清代军营中战乱的场景。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真实情况。
从历史背景来看,该诗创作于清朝中期,那时中国正处在封建王朝的晚期,社会政治腐败,内忧外患频繁。特别是闽省一带,多次遭受农民起义和外来侵扰的冲击,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郭式昌通过诗歌记录了自己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感受。
从文学价值来看,《延平军营书所见》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将战场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阵云阴阴作愁绝”与“滩头石碎挂死人”等意象,不仅描绘了战争带来的创伤,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与焦虑。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从艺术风格来看,郭式昌的这首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丰富,能够触动人心。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记录,也是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延平军营书所见》是郭式昌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情感的七言律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加珍视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