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通州途中漫成

两载川衡转运功,今朝又挂布帆东。
鹥凫野岸弥弥水,禾黍秋原淅淅风。
高鸟独归残照外,晚山半入乱云中。
淡然心事凭谁识,一笑吟成意未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往通州途中漫成》是一首七言律诗,由清代诗人陈奕禧创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诗歌内容概述
  • 主题与情感:《往通州途中漫成》以诗人在旅途中所见所感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界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淡淡愁绪和深远的哲理思考。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陈奕禧个人情感的抒发,也体现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对研究清朝晚期的文化与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诗人介绍
  • 生平简介:陈奕禧,字六谦,号子文、香泉,浙江海宁人,贡生出身,曾历任安邑县丞、南安知府等职。他的书法造诣极高,雍正时期被敕命刻石为《梦墨楼帖》,是当时书法界的代表人物。此外,陈奕禧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不仅擅长书法,还能画。
  1. 作品鉴赏
  • 意象运用:诗中“鹥凫野岸瀰瀰水,禾黍秋原淅淅风”等句,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内心的宁静。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超然物外的情怀,反映了诗人在繁忙世俗生活中寻求心灵平静的愿望。

《往通州途中漫成》不仅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清代文人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