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日晴风弄远晖,好山嘉树绿成围。
唤回僧梦蒲牢响,点破溪烟属玉飞。
麦陇近秋垂穗熟,鱼梁向晚得鲜归。
何人解作诛茅计,莫叹桃源客到稀。
平山道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平山道上》是清代诗人陈奕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充满了浓厚的山水气息和文人韵味。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诗人背景:陈奕禧,字六谦,号子文、香泉,浙江海宁人,贡生。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诗格高洁,王士禛曾称赏并收为弟子,其书法亦在天下闻名,雍正时敕命以其书刻石为《梦墨楼帖》。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与同时代的许多文人一样,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歌内容:《平山道上》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日山水画。诗中“暖日晴风弄远晖,好山嘉树绿成围”展现了一幅阳光明媚、风景如画的景色。“唤回僧梦蒲牢响,点破溪烟属玉飞”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山谷中传来的钟声和溪边的烟雾,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整首诗既体现了陈奕禧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展示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
艺术特色:《平山道上》不仅在形式上严谨规整,而且在内容上也富有深意。诗中的每一句都精心构思,用词考究,尤其是“麦陇近秋垂穗熟,鱼梁向晚得鲜归”两句,更是将秋天的丰收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精致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色,还能体会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文化价值:《平山道上》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文人的思想与现代人的文化需求。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平山道上》是一首集自然美、人文情怀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享受和审美启示。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美的感悟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