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日病中自遣

昏昏如醉复如疑,药裹书签强自支。
但有暮愁微雨后,更无春梦落花时。
学仙争得长源骨,驱鬼空吟子美诗。
九十风光容易别,祇添双鬓白于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尽日病中自遣》是明代作家陈瑚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春日病中时的心情与感受。下面将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与意义: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陈瑚,字言夏,号确庵,江南太仓人,明末清初的诗人。他在明朝崇祯十六年举人,后经历战乱,其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 文学成就:《春尽日病中自遣》是陈瑚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诗歌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敏感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1. 诗作原文
  • 昏昏如醉复如疑:描述诗人在春日病中的状态,如同醉酒又如同迷茫。
  • 药裹书签强自支:描绘了诗人因病而无法自由行动,只能勉强支撑着阅读书籍以打发寂寞。
  • 但有暮愁微雨后,更无春梦落花时:反映出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回忆与遗憾,以及面对现实困境时产生的愁绪。
  1. 艺术特点
  • 情景交融:诗中将个人的感受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传达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 意象生动:如“昏昏如醉”和“微雨后”等意象的使用,使得整首诗歌的画面感强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语言简练:尽管是古典诗词,但用词简练,意境深远,易于理解同时又不失文学性。
  1. 主题思想
  • 生命感慨:通过对病中生活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哲理思考: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如“学仙争得长源骨”,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长生不老梦想的思考。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明末清初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 文学价值:作为古代诗词的一部分,展示了古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现代影响
  • 教育意义:《春尽日病中自遣》在现代被广泛引用于文学教学和文学欣赏活动中,成为研究和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文本。
  • 情感共鸣:这首诗的语言虽古雅,但其情感真挚,能够引起现代人对生活、自然与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春尽日病中自遣》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丰富的艺术表现也使其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文本。对于现代人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更是启发现代人对生命意义和宇宙真理探索的源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