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木兰北去路转东,有山不夜如烛龙。倘逢西僧问,定是灵鹫峰,任尔横看侧看光明同。
缅昔娲皇巧,大圜罗其胸。补虚炼石有模范,特留此式标元功。
又怪神禹迹,不受造物笼。巨灵高掌竟未到,异穴宛转栖寒风。
盈盈玉女下窥视,丑丑出鬼难为容。匆匆还云夜假宿,皑皑阴雪夏不融。
素娥纤纤凝黛浅,扶桑拂拂悬规重。白毫团团顶自现,新磨濯濯奁无封。
笙簧暗奏窈窈洞,睥睨瑰立崇崇墉。条条刁刁噫气噫,闪闪烁烁中星中。
毛举众形似,略尽光曈昽。请言其外郛,妙与幻化通。
初从十里之外望突兀,炯若绛绡委蜕落照红。旋自远而近,岩若石梁南畔之偃松,霜零雹打青茸茸。
委蛇黝纠兮,生若象鼻舒钩探束稿。荒凉寂历兮,僵若驼峰埋棘惊仙翁。
侵寻当面正明目,詄若天关外敞中有宫。六甲飞符疑可致,五丁神力真毋庸。
卑莫若鸟道,陋莫若蚕丛。方当王驱此选胜,高张三面凌星虹。
因虚共一霍若兽决网,可知人事变化侔天工。
前时过此一题句,强为吴语夸吴侬。忆君长篇忽有会,濡毫雪幕犹帘栊。
时维九月月既望,波罗叶赤逾东枫。僧机图是其本号,神尧肇锡曰玲珑。
喜从马上得险趣,回头笑煞扶衰筇。
重过玲珑山同皇四子追和倪太仆敬堂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过玲珑山同皇四子追和倪太仆敬堂韵》是清代陈兆仑所作。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 作者介绍:陈兆仑(1842年—1907年),字伯潜,一字景白,号瘦菊,晚号遁庵。他是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 作品原文:《重过玲珑山同皇四子追和倪太仆敬堂韵》君不见木兰北去路转东,有山不夜如烛龙。倘逢西僧问,定是灵鹫峰,任尔横看侧看光明同。缅昔娲皇巧,大圜罗其胸。
- 诗歌赏析:诗中通过“君不见”开篇,以设问的形式引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赞美。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座不夜城的山景,用“灯龙”形容其夜晚如同燃烧的灯火一样明亮。然后,引入西方的僧侣询问这座山的名字,暗示了诗人对于神秘或超自然事物的好奇。最后,诗人通过“大圜罗其胸”形象地描述了山的雄伟壮观,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远的艺术追求。
- 文化背景: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还隐含着对历史的追溯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的“灯龙”和“灵鹫峰”等意象,也透露出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熟悉和热爱。
- 历史影响:《重过玲珑山同皇四子追和倪太仆敬堂韵》作为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古代宗教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 现代价值:在当代社会,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要关注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它也鼓励人们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和探索精神,勇于面对未知的世界。
《重过玲珑山同皇四子追和倪太仆敬堂韵》不仅展现了陈兆仑卓越的诗歌创作才能,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