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茅屋小于盦,倦倒匡床睡易酣。
一样疏灯羁旅夜,知谁先梦到江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停车茅屋小于盦,倦倒匡床睡易酣。
一样疏灯羁旅夜,知谁先梦到江南。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袁枚在庚子年的遭遇拳乱后,由北向南途中所作。诗中描述了在山东宿营时与好友公坦从弟夜读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了“庚子遇拳匪之变”,这是清朝光绪年间发生的一次重大事件,拳民(即以武术为谋生手段的人)领导的叛乱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诗人因避乱而南行,海道不通,不得不经过山东宿营。
接下来是“过山东宿泰山下”,泰山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天下第一山”之称。这里不仅是道教圣地,也是文人墨客游历、吟诗作赋的地方。诗人选择在这里过夜,也许是为了寻找一处相对安全且风景优美的地点,进行休憩。
“与公坦从弟挑灯感咏”,公坦可能是指袁枚的朋友或同僚,从弟则表明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挑灯感咏可能是他们在夜晚共同读书、讨论诗文的场景。袁枚通过这一行为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知识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对个人经历的表达,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苦难的深刻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