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疟示妇

十年痁再发,无复阿爷来。
当室嗟何世,全生幸不材。
保无遗体累,忍便夙心灰?
绕榻騃儿女,焉能喻我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病疟示妇》是清代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陈宝琛,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等。他生于福建闽县,是近代著名的诗人与学者。
  1. 作品原文
    十年痁再发,无复阿爷来。
    当室嗟何世,全生幸不材。
    保无遗体累,忍便夙心灰?
    绕榻騃儿女,焉能喻我哀?

  2. 诗歌内容解析

  • 十年痁再发:描述了自己长期患有疟疾的苦楚。
  • 无复阿爷来:表达了失去亲人的哀伤和孤独。
  • 当室嗟何世:反映了诗人对于当前社会状况的感慨。
  • 全生幸不材:尽管一生未达功名,但庆幸能够避免过多的社会责任。
  • 保无遗体累:暗示了对子孙后代的忧虑,担心自己的疾病会成为负担。
  • 忍便夙心灰:表明因疾病而意志消沉,失去了往日的激情。
  • 绕榻騃儿女:描述了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孩子们,可能意味着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或对孩子们的关爱。
  • 焉能喻我哀:表示无法用言语表达对疾病的全部痛苦和内心的挣扎。
  1. 创作背景
  • 陈宝琛在中法战争失利后遭受牵连,被降职并隐居多年。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多首反映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诗歌,其中《病疟示妇》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通过这首五言律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面对疾病和人生困境时的复杂心情和深刻思考。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是陈宝琛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体的命运,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病疟示妇》作为陈宝琛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陈宝琛的创作风格和他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