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女随婿入都过苏省亲送至上海

远送逾千里,风涛益汝悲。
欲归诚不易,相见定何时?
弱质殊堪念,柔肠强自持。
亦思淩勃碣,北望奈吾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婉女随婿入都过苏省亲送至上海”是陈宝琛创作的《婉女随婿入都过苏省亲送至上海·其二》中的一句。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远赴异乡送别亲人的场景,展现了离别时的哀愁与不舍,以及期盼重逢的情感。

从文学形式上看,这首诗采用了古诗的形式,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婉女随婿入都过苏省亲送至上海》是近现代诗人陈宝琛的作品,其创作背景跨越了清朝时期。这样的历史跨度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和时代色彩。同时,该诗也体现了中国诗词的艺术魅力,如使用典故、意象等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就情感内容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女子送别的描写,深刻表达了离别之苦与对亲情的依恋。诗句“远送踰千里,风涛益汝悲”形象地描绘了送行过程中的艰难与无奈,而“欲归诚不易,相见定何时?”则反映了女子内心的纠结与对未来相聚的渴望。这种情感的真挚流露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从思想内涵来看,该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送别场景描写,而是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通过女子的视角,诗人传达了一种对家庭责任和国家情怀的重视。女子选择追随丈夫到京城,体现了对家国的忠诚与奉献;而她面对别离时的无助与坚强,则反映了普通人在重大社会变迁面前的无奈与奋斗。

从艺术价值来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清代诗歌的风貌,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传统文化和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料。陈宝琛的这首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婉女随婿入都过苏省亲送至上海》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情感的故事,也是一幅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状态的画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