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见竹坡题句却寄

破禅中夜梦京尘,最忆西山对榻人。
垂老可应思止酒,无官端不为忧贫。
海天会合知何日,泉石沈冥各此身。
诗墨和苔犹满壁,年时何限迹成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鼓山见竹坡题句却寄”是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古诗,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友情的怀念以及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的兴盛与衰落,个人的生活也充满了波折。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清代末年。那时社会动荡不安,陈宝琛作为文人士大夫,面对时代的巨变,内心难免感到焦虑和迷茫。然而,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往往能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以及对人生真谛的追求。”破禅中夜梦京尘,最忆西山对榻人”这句诗,便揭示了他内心深处对于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对知己之情的深切怀念。

诗中的意境深远而含蓄。《鼓山见竹坡题句却寄》通过描绘西山的美景和与友人共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其中”垂老可应思止酒,无官端不为忧贫”一句,更是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涯的超脱态度以及内心的满足。这种心境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保持心灵的宁静。

这首诗的语言精炼,用词考究。如”破禅中夜梦京尘”中的”破禅”一词,既体现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又暗示了其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最忆西山对榻人”则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让人感受到与旧友共度时光的美好。此外,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如”海天会合知何日”,寓意着人生旅途的无常和对未知未来的思索。

这首诗不仅是陈宝琛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其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文人墨客常常面临着国破家亡、社会动荡的困境,他们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寻求精神上的寄托。陈宝琛的这首《鼓山见竹坡题句却寄》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诞生的,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鼓山见竹坡题句却寄》是陈宝琛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往昔岁月的追忆,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陈宝琛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文人心态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