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十三夜纪事

不是咸阳岂洛阳,九衢如沸切霄光。
自焚正作佳兵鉴,善将宁无禁暴方?
坊市周星供一哄,掖闱通夕备非常。
担囊揭箧臣何畏,睡足灯前自读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正月十二十三夜纪事》是一首清代至民国年间的七言律诗,由清末诗人陈宝琛创作。以下是对该作品的相关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他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是一位汉族诗人。
  • 政治生涯:陈宝琛中举后曾来台,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历任考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因中法战争失利遭受牵连而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光绪廿四年(1893)开始掌教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宣统元年(1909),他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
  1. 作品原文与翻译赏析
  • 原文摘录:《正月十二十三夜纪事》中的“不是咸阳岂洛阳,九衢如沸切霄光”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忧虑。“自焚正作佳兵鉴,善将宁无禁暴方?”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存亡和社会道德的思考。“坊市周星供一閧,掖闱通夕备非常”则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紧张氛围和人民的不安全感。“担囊揭箧臣何畏,睡足灯前自读庄”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自我安慰和超脱。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诗歌风格:《正月十二十三夜纪事》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现象的独到见解。其诗歌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既有豪放的气概,又有细腻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 文化地位:《正月十二十三夜纪事》不仅是陈宝琛个人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以及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正月十二十三夜纪事》是陈宝琛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现实。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演变,同时认识到文学艺术在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类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