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甲子岁朝春,千岁犹难值此辰。
不合乾坤长板荡,却留皮骨老风尘。
桃虫世难操心苦,刍狗科名拜赐新。
早达晚成都梦呓,曾无毫末答君亲。
甲子元日立春书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子元日立春书感》是清末至民国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陈宝琛,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等,福建闽县人。他在同治七年(1868)进士及第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学政等职,并一度进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行列。然而,中法战争的失败使得他受到牵连,被迫降职并长期隐居,直到宣统元年(1909)才被召入京,担任了礼学馆总纂大臣和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
诗中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诗人通过“三元甲子岁朝春,千岁犹难值此辰”这样的句子,传达出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即使是具有千年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也难以出现。同时,“不合乾坤长板荡,却留皮骨老风尘”这两句则揭示了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和个人命运的坎坷。
这首诗还体现了个人境遇与时代的交织。“桃虫世难操心苦,刍狗科名拜赐新”描绘了身处乱世的文人,面对世态炎凉,内心充满苦楚与无奈。而在“早达晚成皆梦呓,曾无毫末答君亲”中,诗人表达了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只是徒劳,自己虽努力求取功名,却未能真正达到目的。
《甲子元日立春书感》不仅以其深厚的文学价值著称,更因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蕴而成为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化与政治背景的重要文本。对于读者而言,了解这首作品不仅能欣赏到诗歌的艺术美,更能从中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