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子质来津奔问因同入都

麻鞋相见并霜颠,回首闽山卅二年。
世以神州为博局,天留我辈看桑田。
衰迟未尽平生意,琐尾翻赢一觌缘。
何但黍离行道感,下车城郭已瞠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秦子质来津奔问因同入都》是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心境变化,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和知识分子的无奈。

从创作背景来看,《秦子质来津奔问因同入都》创作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在这一年,中法战争的失利导致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许多官员受到牵连,甚至被降职或贬官。陈宝琛作为翰林院庶吉士出身,曾参与多次科举考试,并在中法战争中担任考官。因此,他的仕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被迫里居达廿馀年。这种个人经历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感觉,促使他写下这首充满感慨的诗句。

从文学价值来看,《秦子质来津奔问因同入都》以其简洁的词句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麻鞋相见并霜颠,回首闽山卅二年”描绘了一幅与友人相会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眷恋。而“世以神州为博局,天留我辈看桑田”则反映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于时代更迭、人事易老的认识。整首诗既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从历史意义来看,《秦子质来津奔问因同入都》不仅是陈宝琛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心声的体现。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许多文人士大夫感到前途未卜,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不安。然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秦子质来津奔问因同入都》不仅是陈宝琛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心声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