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升吉甫尚书

人中屈轶孰如公?
劲草天留抗疾风。
百折不渝回日志,万言应悟徙薪忠。
靖康至竟阶安石,臣靡终须殪有穷。
行幄从容近黄发,可摅所学补天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升吉甫尚书》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陈宝琛(1848年—1935年),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老人,别署听水斋主人等。陈宝琛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中举后曾在台湾,后来在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及第,并授翰林院庶吉士。
  • 政治生涯:在参与中法战争期间,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而遭部议连降九级,随后陈宝琛投身于家乡教育事业,直至25年的赋闲生活。
  1. 创作背景
  • 社会环境:当时正值清末民初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陈宝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时局的关注。
  • 个人遭遇:在中法战争失败后,陈宝琛遭受连降九级的处分,这对他来说不仅是政治上的巨大打击,更是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1. 诗歌内容解析
  • 情感表达:诗中的“人中屈轶孰如公?劲草天留抗疾风。”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坚定立场,以及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 历史观照:“靖康至竟阶安石,臣靡终须殪有穷”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感慨,同时体现了其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
  • 哲学思考:“行幄从容近黄发,可摅所学补天聪”则展示了诗人对个人智慧和能力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学问为国家的光明未来贡献力量的愿望。
  1. 艺术特点
  • 语言风格:陈宝琛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对仗工整的七言律诗形式,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 意境营造: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远的意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隐喻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1. 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 文化遗产:《赠升吉甫尚书》作为陈宝琛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保存了他个人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历史见证:此诗反映了清末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文人的思想状态,是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

陈宝琛的《赠升吉甫尚书》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历史记忆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清末近现代初的历史背景下,文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