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如梦太悠悠,洗尽铅华不刬愁。
谁信酴醾成结局,难从鶗鴂说来由。
阑残有分依行幄,飘泊何心恋禁沟?
犹剩绿阴须护惜,年来数遍过江流。
次韵仁先春尽日赋落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宝琛的《次韵仁先春尽日赋落花》是一首表达作者感伤春天逝去、感慨时光易逝的诗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相关内容:
作者简介: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另有听水斋主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及听水老人等别署。福建闽县人,中举后曾来台,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八年(1882年)任江西学政,翌年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
作品原文:
一场如梦太悠悠,洗尽铅华不刬愁。
谁信酴醾成结局,难从鶗鴂说来由。
阑残有分依行幄,飘泊何心恋禁沟?
犹剩绿阴须护惜,年来数遍过江流。诗歌解析:此诗以“次韵沈周《赋得落花 诗 十首》”为题,表达了对春天短暂和美好时光流逝的哀叹。诗人通过对落花的描绘和感慨,抒发了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过往美好记忆的留恋。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一场如梦太悠悠”,暗喻人生的无常和虚幻;“阑残有分依行幄”,则用落花比喻自己的命运多舛,漂泊不定。全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体现了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历史影响:陈宝琛的《次韵仁先春尽日赋落花》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材料。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通过欣赏和学习陈宝琛的《次韵仁先春尽日赋落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