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仁先纪恩室

患难君臣骨肉同,旅庐鳞杂费宸衷。
太官供具方兹褊,大第酬勋孰与隆?
陆九解衣惊受宠,冬郎留烛怆怀忠。
一楼不似鸣稽古,在莒能忘涕泪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仁先纪恩室》是清末近现代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陈宝琛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作者以及其历史背景:

  1. 作者介绍
  • 陈宝琛,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等。福建闽县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历任考官及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
  1. 诗的全文
    患难君臣骨肉同,旅庐鳞杂费宸衷。
    太官供具方兹褊,大第酬勋孰与隆?
    陆九解衣惊受宠,冬郎留烛怆怀忠。
    一楼不似鸣稽古,在莒能忘涕泪中。

  2. 诗歌内容解析

  • 患难君臣骨肉同,旅庐鳞杂费宸衷:描述了在危难时刻,君臣之间能够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情景,反映出忠诚与团结的精神。
  • 太官供具方兹褊,大第酬勋孰与隆:指出虽然皇帝对臣子的赏赐可能有所限制,但大恩厚待仍值得赞扬。
  • 陆九解衣惊受宠,冬郎留烛怆怀忠: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展现人物的忠诚和牺牲,陆九解衣以显其感恩之情,冬郎则因忠心耿耿而留下蜡烛以示怀念。
  • 一楼不似鸣稽古,在莒能忘涕泪中:暗示了尽管历经沧桑,但历史的印记依旧深刻,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感慨。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光绪年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陈宝琛作为一位有志之士,深感国家之困顿,遂以此诗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望。
  • 诗中所反映的忠诚与牺牲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这种精神成为了人们面对困难时的重要支撑。
  1. 文学价值
  • 《题仁先纪恩室》不仅展现了陈宝琛的文学才华,更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
  • 这首诗的语言精炼,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是研究清代文人生活和思想变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题仁先纪恩室》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陈宝琛的文学造诣,还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