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充净供法王台,却渡浑河溷俗埃。
若个真能留核种?
吾衰久不见花开。
老僧寄速亲装笼,居士分甘费数枚。
等是与山缘未断,秋凉犹拟就松来。
谢心畬分贻戒台山桃
介绍
《谢心畬分贻戒台山桃》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宝琛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顽强的感叹。下面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
合充净供法王台,却渡浑河溷俗埃。
若个真能留核种?吾衰久不见花开。
老僧寄速亲装笼,居士分甘费数枚。
等是与山缘未断,秋凉犹拟就松来。诗歌鉴赏:这首诗通过描绘戒台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全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是清代诗坛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作者简介: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人。中举后曾来台。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屡次出任考官。光绪八年(1882)任江西学政,翌年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因中法战争失利,遭受牵连,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光绪廿四年(1893)开始,掌教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宣统元年(1909)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
写作背景:该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人们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戒台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描绘,抒发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艺术手法: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夸张等,使得整首诗既富有诗意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思想内容:除了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生命顽强的感叹外,该诗还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通过描绘戒台山的自然景色和人文历史,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老僧和居士的不同行为和态度,讽刺了那些沉溺于世俗繁华而忽视自然美和生命本质的人。
文化价值:该诗不仅是陈宝琛个人艺术成就的代表,也是清代诗歌艺术的宝贵遗产。它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研究清代诗歌发展和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谢心畬分贻戒台山桃》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坚韧,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