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夜起

自扪此局称心无?
劳苦昭琴与惠梧。
漫倚孤行擎北斗,倘收晚效补东隅。
善人至竟言能受,盛德何妨貌若愚。
忝长廿年及亲炙,兢兢求阙是真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和夜起》是一首由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宝琛(1848年—1935年),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等。他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作为清朝晚期的大臣,陈宝琛不仅是一位学者,还曾担任过翰林院庶吉士、江西学政等重要官职。
  • 在光绪年间,陈宝琛因中法战争失利而遭受牵连,被迫降职至五级,长达廿余年之久。尽管身处逆境,他并未放弃对教育和家乡的贡献,反而在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并最终被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等职务。
  1. 诗歌原文
    自扪此局称心无?劳苦昭琴与惠梧。
    漫倚孤行擎北斗,倘收晚效补东隅。
    善人至竟言能受,盛德何妨貌若愚。
    忝长廿年及亲炙,兢兢求阙是真儒。

  2.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次韵和夜起》通过简洁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的“劳苦昭琴与惠梧”不仅描绘了诗人辛勤劳动的景象,也暗示了其内心深处的不平静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艺术风格:陈宝琛的诗作以其严谨的结构、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语言技巧著称。他的诗歌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反映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他的诗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文化意义:陈宝琛的诗歌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示,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变迁和历史背景。

陈宝琛的《次韵和夜起》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还能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艺术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