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齐下吉乘驷车至加里巴丹

百转千盘下翠微,梯田足水自然肥。
棱棱石子偏当路,不放林阴六辔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南齐下吉乘驷车至加里巴丹》是陈宝琛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坐马车穿越曲折山路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信息:

  1. 作者简介
  •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人。中举后曾来台。同治七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屡次出任考官。光绪八年任江西学政,翌年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因中法战争失利,遭受牵连,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光绪廿四年开始,掌教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宣统元年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民国元年溥仪入学,被宣召为授读,授太傅,尽忠辅育。
  1. 诗歌原文
    百转千盘下翠微,梯田足水自然肥。
    棱棱石子偏当路,不放林阴六辔飞。

  2. 诗歌赏析

  • 诗中的“百转千盘”,用来形容山路的曲折复杂,而“翠微”则描绘了山峰青翠欲滴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 “梯田足水自然肥”不仅描述了梯田的美丽,更通过“自然肥”三字传达了对大自然恩赐的敬畏与感激。
  • “棱棱石子偏当路”形象地描绘了道路两旁的石子,既增加了行进的难度,又为景色增添了一份野性之美。
  • “不放林阴六辔飞”则表达了诗人在艰难险峻的路途中仍不失从容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自南齐下吉乘驷车至加里巴丹》不仅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作者深厚情感与人生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