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巴达威亚至茂物

前村刈稻后分秧,南陇初花北半黄。
猛记明宵当祀灶,水田万罫是他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自巴达威亚至茂物》并非陈宝琛的作品实际上,《自巴达威亚至茂物》是一首古诗,出自清代诗人陈宝琛之手。这首诗通过描绘南北方稻田的不同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异乡生活的感慨。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古诗:

  1. 作者与作品背景
  • 陈宝琛,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是清末近现代初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
  • 《自巴达威亚至茂物》是陈宝琛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反映了作者在异乡的所见所感。
  1. 诗句赏析
  • “前村刈稻后分秧”,这句描绘了丰收后的田园景象,体现了农事劳作的辛勤和收获的喜悦。
  • “南陇初花北半黄”,描述了南方稻田的春色和北方稻田秋色的对比,展现了季节变换的美感。
  • “猛记明宵当祀灶”,表达了对家庭和传统习俗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 “水田万罫是他乡”,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故土生活的怀念。
  1. 文化意义:《自巴达威亚至茂物》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首诗通过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传递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对自然的敬畏。

《自巴达威亚至茂物》是一首具有深刻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古诗,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这首诗通过对田园景象的描绘和对故乡的怀念,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