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卧佛碧云二寺

香山兰若似年时,零落行宫总益悲。
间说六飞曾一幸,君王终惜露台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过卧佛碧云二寺》是清朝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古体诗。陈宝琛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香山寺院历史的怀念,还抒发了对古代君王和朝廷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陈宝琛(1836—1878),清代诗人、文学家,字伯潜,一字清甫,号陶庵,晚号陶庵老人,浙江德清人。他是乾嘉时期重要的学者和文学家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精湛的诗词创作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后人喜爱。

  2. 诗歌原文
    香山兰若似年时,零落行宫总益悲。
    间说六飞曾一幸,君王终惜露台资。

  3. 诗歌赏析

  • 历史背景与意境:陈宝琛这首诗作创作于清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这首诗通过描绘香山寺的昔日繁华与现今的凋敝,反映了作者对过往历史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同时,通过对皇家行宫的描述,展现了皇权的奢侈和无情,从而表达了对君主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 艺术手法:陈宝琛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老的香山寺之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此外,他还通过对比昔日的辉煌与现在的凄凉,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1. 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 在文化层面,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陈宝琛卓越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香山寺等历史文化遗迹的描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 在社会意义上,这首诗传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和对历史的反思。在当前社会,这样的作品仍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记忆。

《重过卧佛碧云二寺》作为陈宝琛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因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社会意义而受到后世的推崇和研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以及他们的文学创作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