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

夙闻尧颖类高辛,选傅何期及旧臣?
忍泪残宵还炳烛,子孙要作太平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并非文学作品,而是陈宝琛在宣统元年(1909年)被调回京城期间创作的一组诗歌

这组诗作的创作背景与陈宝琛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陈宝琛因参与中法战争后的褒举事宜而遭到部议连降九级,从此闲居在家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并在宣统元年被重新调回京城,担任礼学馆总裁。这组诗歌的创作时间正好是辛亥革命后,陈宝琛仍然为溥仪之师,直到1935年在北京寓所去世。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中的“瀛台”指的是清朝皇帝居住的地方,而“侍直”则是古代官员的一种职责,即在皇帝身边侍奉和记录事务。这组诗可能反映了陈宝琛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是一组反映陈宝琛个人经历和政治态度的诗歌作品,而非纯粹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些诗词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