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闻尧颖类高辛,选傅何期及旧臣?
忍泪残宵还炳烛,子孙要作太平民。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
介绍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并非文学作品,而是陈宝琛在宣统元年(1909年)被调回京城期间创作的一组诗歌。
这组诗作的创作背景与陈宝琛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陈宝琛因参与中法战争后的褒举事宜而遭到部议连降九级,从此闲居在家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并在宣统元年被重新调回京城,担任礼学馆总裁。这组诗歌的创作时间正好是辛亥革命后,陈宝琛仍然为溥仪之师,直到1935年在北京寓所去世。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中的“瀛台”指的是清朝皇帝居住的地方,而“侍直”则是古代官员的一种职责,即在皇帝身边侍奉和记录事务。这组诗可能反映了陈宝琛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是一组反映陈宝琛个人经历和政治态度的诗歌作品,而非纯粹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些诗词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瀛州之台,是天子的宫殿。在古代,皇帝经常在此处理政务。侍从于殿中的侍从官员被称为“侍直”。 夙闻尧颖类高辛,选傅何期及旧臣? 你早听说尧帝的才能像高辛氏一样卓越,他挑选傅说作为自己的辅佐大臣,这是多么令人钦佩啊!傅说就是傅岩,商朝开国功臣。 忍泪残宵还炳烛,子孙要作太平民。 在这深夜之中,我忍不住泪水,但仍然点燃了蜡烛,为的是希望子孙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注释: 1.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 - 孔墨双流本渭泾,五章教孝始宫庭。不惭迂阔平生学,二祖开基是此经。 注释: 陈宝琛在光绪年间担任宫廷侍读学士,在此期间创作了《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诗中描绘了孔孟之道与老子之学的融合,以及儒家教育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所学的自豪和对古代经典的尊重。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陈宝琛深厚的国学修养和个人信仰。他通过对孔子
【注释】瀛台:皇宫中的楼阁。侍直:侍卫值班,即侍奉皇上。纯皇:指宋徽宗。补桐:补树的梧桐。龙潜:指皇帝隐居在深山或水中,等待时机出现。十全功:指国家治理得好。神州:中国;祖国。渴望:盼望。中兴主:希望有能复兴国家的君主。垂:垂下。圣聪:圣明智慧。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侍奉宋徽宗时所写的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梧桐这一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书屋纯皇旧补桐”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楼台树石水中央,联句何年踵柏梁? 宿卫庐虚桥板在,忍从老监说先皇? 注释:瀛台,古代宫殿名,位于今北京中南海内。侍直,指官员为皇帝侍卫。七月至九月,诗人在此时期撰写了十六首诗。楼台、树石、水中央,描绘了瀛台周围的景色。联句,即连续的句子,这里可能指的是诗歌创作。柏梁,指西汉时期的柏梁赋,是一首著名的赋文。宿卫,指守卫皇宫。庐虚,指守卫的住所空无一人。桥板
以下是对《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放船未怅失花时 - 诗句解析:在放船游览的时候,并没有因为错过了赏花的最佳时刻而感到遗憾。 - 关键词:放船、怅失花时、无遗憾 2. 犹及荷云覆绿漪 - 诗句解析:幸运的是还能看到荷叶上的薄雾轻轻覆盖在水面上形成的绿色涟漪。 - 关键词:荷云、绿漪 3. 三十年前桥上过 - 诗句解析:记忆中三十年前的某天,曾在这座桥上经过。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古柳空心都入画,老槐蠢叶镇垂丝。 无情似汝偏多幸,及见瀛台赐宴时。 【注释】瀛台:皇帝的行宫。侍直:值班、待命。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这是作者在皇宫中作诗的时间和顺序。 【赏析】此篇为七言律诗。前两句是说,这株古柳空心都如画一样美丽,而那棵老槐树却像被虫蛀了,枝叶下垂如丝。后两句是说,我与这株古柳相比,更显得有情,因为在这期间,皇上曾赐我宴席。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之赏析 陈宝琛的《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宫廷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慨。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权力中心与文人命运交织的深刻反思。 诗中第一句“艮岳何年辇入金?”提出了一个问题,似乎在问为何一座园林会突然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皇帝将其带入皇宫。这不禁令人联想到古代宫廷中园林艺术的地位及其象征意义。接着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 (其十一)绮纨果饵拜恩频,赐馔东朝比辅臣。蓑笠半生餍虾菜,何时容乞自由身?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 (其十)突兀何来海晏楼?思量社饭阅三秋。几回阁笔终留谶,更望桥山涕不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 (其六)古柳空心都入画,老槐蠢叶镇垂丝。无情似汝偏多幸,及见瀛台赐宴时。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亭榭回波树蔽天,梵宫长属玉堂仙。 谁怜八十先朝傅,圆殿东头旧胄筵。 注释:在亭榭的回廊中,水波荡漾;树木遮蔽了天空,梵宫(寺庙)长年属于玉堂仙境。谁怜我八十岁时,还被召到先朝皇上的身边,在圆殿东头的旧有席位上侍奉?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瀛台上侍直时所作,表达了对先朝皇帝的怀念以及自己的无奈和悲伤之情
陈宝琛的《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是一首表达对国家兴衰与个人命运感慨的诗作。下面,将逐句进行详细的解析: 1. 突兀何来海晏楼: - “突兀”意味着突然而高峻,形容某物突然出现或出现得非常突兀;“何来”则是对某物的来历提出疑问,表达一种惊讶或不解;“海晏楼”可能是指一个宏伟的建筑或是象征性的存在,代表着某种政治、军事上的高峰或成就。 2. 思量社饭阅三秋: - “思量”通常表示思考或回忆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 其十一 绮纨果饵拜恩频,赐馔东朝比辅臣。 蓑笠半生餍虾菜,何时容乞自由身? 注释: 绮纨:华丽的丝织品 果饵:食物 拜恩:感恩戴德 赐馔:皇帝赏赐的食物 东朝:指朝廷或皇帝 比辅臣:与宰相等高级官员相比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陈宝琛在光绪年间所作的《瀛台侍直》组诗中的第十一篇。诗中描绘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恩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同时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是清代陈宝琛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作者在皇宫中侍奉皇帝的情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第一首诗:此腹朝朝饱御厨,极知君等笑愚儒。 - 注释:每天早晨都吃得很饱,知道你们会笑我这个愚儒。 - 赏析: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每日的生活状态来表达他对朝廷生活的适应和满足。这种“饱”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充实,他以幽默的语言回应了朝廷中的讽刺与嘲笑。 2.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鹤声不到南台树,六岁君王试擘窠。 但愿平安能永保,老臣受赐已多多。 注释:这组诗作于诗人在翰林院侍奉皇帝期间,共十六首,是作者对皇上的颂扬之情。“鹤声不到南台树”,以鹤不鸣喻人君之不德或失政,这是唐人咏物诗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六岁君王试擘窠”,六岁指唐玄宗,“擘窠”是指用斧凿在崖壁上开凿字画,这里比喻玄宗年幼时就能挥笔写诗,有帝王之气,而诗人此时不过是一介书生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 霜华渐欲作冰坚,放闸泠泠泻玉泉。 腐藻败荷收拾尽,空明还我水中天。 注释:这几句诗描述了作者在瀛台侍直时所见之景。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图画,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侍奉皇帝期间所作,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危绿当窗半变黄,树犹如此悟天藏。 涉春霜柏祇仍旧,看汝成阴又一场。 释义注释: 1. 危绿:指窗户上的绿色植物已经有些枯黄的颜色。 2. 当窗:指的是正对着窗户。 3. 半变黄:表示颜色已经从深绿转为浅黄。 4. 树犹如此:比喻树木虽然经过春天的洗礼,仍然保持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5. 悟天藏:形容树木能够领悟自然的变化和规律,即使经历风霜雨雪,依然能屹立不倒。 6. 涉春:表示经历了春天的到来
瀛台侍直七月至九月得十六首【注释】:瀛台,指中书省。侍直,侍奉天子或皇帝左右为近臣。 同舟日日赋卬须,禁掖明朝各自趋。 【注释】:同舟,即同舟共济,比喻志同道合的人。卬须,指吟咏、歌唱。 斗室随安转成恋,再来准补岁寒图。 【注释】:斗室,小屋子。 赏析:这是一首宫词,写的是中书省官员们轮流在宫中值班的情况。作者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工作的观察和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勤勉和敬业。同时